kiki 读书时, 为了写论文读了不少心理学理论。 后来, 为了学习投资股票, 读了更多的理财书。
读的越多, 越发现自己的问题。 除了情绪和认知受限的老毛病外, 在理财和财富方面的错误观念, 不少是从上一辈传下来的。 原来贫穷是有基因遗传的, 但不是血液里的基因, 是头脑里的思维。
我的家族实际上不算贫穷, 可也距离上一辈给下一辈的期待很远。 一个传统的客家家族, 非常重视儒家教育,投资了很多钱在儿女的教育, 下一辈却没有出现长辈期待的大富大贵。
经过这几年的阅读和观察, 我经历了一番痛苦反思, 勇敢地对上一辈质疑, 推翻过去的信仰,用心理学的客观角度列下了我们陷入传统华人 “穷人病” 的几个特点。
和过去的错误切割, 全新的自己才能真正的成长。
1. 仇富
贫穷并不可耻的, 可耻的是仇恨比自己有钱的人, 妒忌比自己过得好的人。
我从小就听长辈说过很多的 “坏人”。 这些 “坏人” , 大多数是在他们年纪小的时候, 欺负和瞧不起他们的人。 有斤斤计较的房东, 在新年只伺候粗茶淡饭的吝啬亲戚, 爱炫富的同学, 瞧不起他们的小学老师和邻居。
长大了, 有了比较深的思考能力后, 我发现这些人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坏人”。
房东斤斤计较, 因为阿公经常不准时交房租; 亲戚过年时吝啬, 因为阿公阿嫲自己对别人也很吝啬; 同学其实没有炫富, 只是平常过得比他们好太多; 老师瞧不起他们, 因为经常没有准时交学费; 邻居瞧不起全家人, 因为阿公经常跟人借钱不还。
原本是自己贫穷造成的问题, 却通通推给了别人。 没有去深思为什么别人过得比自己好, 为什么别人不喜欢自己的原因, 只懂得怪别人。
无法深思自己问题的人, 看不到自己贫穷的原因, 是因为自卑。 自卑的自己逃避解决问题, 所以把问题推向别人那一边, 因为这样做比解决自己的问题简单多了。
这样一来, 导致贫穷的根源问题自然而然不会解决, 财务状况永远不得改善,自己也永远陷入在解决不了的财务问题里。
2. “一家人不要那么计较”
打小有记忆起, 家里严禁小孩和大人谈论钱。 长辈说, 整天谈钱的人充满铜臭味, 只懂得赚钱不懂得人情世故。 脑里只想着赚钱的人,没有人情, 是道德观低下的人。
步入中年的我, 发现这简直是谎言。
长辈们避讳在小辈们前谈钱, 因为我家的财务太不堪啦。 阿公年老时沉迷赌博把家产败光, 要儿女帮忙还债, 还要供奉他的生活费。 然而, 第二代大部分人不想出钱, 把责任推给少数几个人, 从来不出钱。
有几个长辈, 甚至经常为了儿女教育和家务事,向其他人借钱。到最后, 用一句“一家人不要那么计较” 带过, 一分钱都没有还过。
为了保留阿公和大部分第二代人的面子, 这些事从来没有向小辈透露过。
这几十年来, 我父亲为他的几个兄弟姐妹出了不少钱。 老人过世后, 这些长辈还时不时出现向我父亲要钱, 不然就是叫他出钱请客什么的。
原来, 所谓的“一家人不要那么计较”, 是为了让有些人利用亲情的名义占便宜。
不谈钱, 是害怕小辈知道上一辈是多么的不要脸。
什么谈钱伤感情, 不谈钱才害死人。 得了利益的人, 还要装清高, 虚伪。
多年来“一家人不要那么计较”的观念, 导致大家习惯心照不宣地把问题扫进地毯下。某些人不去解决自己的财务问题,缺钱就向家人要。 出钱的人心甘情愿地付出, 不求任何回报。
结果, 经常借别人钱的人多年后还是没钱, 经常出钱的也没有好日子过。
3. 重男轻女
在旧社会里, 男人是家庭的劳动主力, 收入唯一来源。 所以, 传统观念里, 养男孩比养女孩划算。 男孩长大了可以赚比较多钱, 而且还会奉养父母。
这种观念, 即使到了我家比较有受教育的第二代, 还是成立的。我家的鄙视链, 可以从新年除夕年夜饭的位席很清楚地观察到:阿公阿嫲- 儿子 – 女婿 – 孙子 – 女儿 – 孙女 – 媳妇。
重男轻女的观念, 从餐桌延申至子女教育。 有儿子的家庭, 把大部分资源都分给了儿子的教育, 女儿只能捡剩下来的。 由于我父亲没有儿子, 经常被认为 “后继无人”, 不被看重。不管我从小的考试成绩多好, 过后的事业多优秀, 地位终究比不上那几个孙子。
过了这么多年, 那些备受宠爱的 “儿子们” 有变成大人们期待的龙吗?没有。 就普通人。给与男孩过分的期待, 反而造成和期待不一的结果。
如果男孩女孩自小资源分配公平, 一样地成长, 公平竞争, 未来的景象可能会更好。
4. 崇尚苦难
”苦难式教育” 这个词, 是我看了中国电影 《抓娃娃》后学会的。 电影里的富豪, 为了培养下一代, 牺牲全家的舒适生活, 创造了一个可以磨练小孩心智的 ”苦难环境“。
看完了电影笑足了两个小时后, 我的心情在接下来的几天都不好。 这简直是我家的教育啊。 从小, 长辈很喜欢告诉小辈, 过去他们过得有多穷多苦。 没有读大学的机会, 没有物质享受, 很小的年纪就要帮忙家里赚钱。
你们现在的生活是我们的牺牲换来的, 他们说。要感恩长辈以前的牺牲和付出, 他们说。
以前,每一次听到这些苦难故事, 心里满满的愧疚感, 觉得自己更要孝顺长辈。
现在的我, 并不以为然。
你们过得那么苦, 是你们的父亲造成的, 跟我有什么关系?
过去的贫困和痛苦, 并非小辈造成的, 为什么要我们感恩? 我们并不能选择出生在什么家庭, 为什么我们要对看不到的过去感到愧疚?
第二代的苦难是第一代造成的啊。 阿公明明收入不高, 还要生这么多小孩, 资源分散了大家当然痛苦。 后期阿公沉迷赌博,无心工作造成收入减少, 孩子要出去打工帮衬家用, 这才是问题根本。
如果真的很讨厌以前的苦日子, 那就深思反省, 为什么过得这么穷。 穷是因为父亲无心赚钱导致的, 那就自己努力赚钱改善生活, 没有必要去缅怀过去的穷。 如果自己有能力赚钱大大地改善财务状况, 下一代的日子自然而然过得好, 干嘛把改变阶级的压力转嫁到下一代?
穷有什么好怀念的。 它应该是被反省, 被批判的。
花这么多精力宣扬穷的伟大, 还不如想想如何赚钱, 给未来的几代人更好的财务堡垒吧。 在那里劳心劳肺地要下一代珍惜苦难, 还不如告诉他们穷的耻辱, 激励他们变成有钱人。
5.愚孝
传统儒家观念里, ”孝顺“ 以”顺” 为先。 顺从了长辈, 才是孝顺。
一心一意地服从, 听话, 不违抗, 不反对, 才是大家认可的好孩子。
对我而言, 我家可被孝顺害惨了。 我父亲不但要为阿公还债, 为他的哥哥们负责老人的生活费, 在老人过世后, 还要继续孝顺他的兄姐。这几年, 为了长辈占我家便宜的事, 我可没有少跟父亲吵架。知道我和父亲吵架的长辈, 背后议论我, 说我叛逆, 违背“一家人要互相帮忙” 的价值观。
事实上, 跟父亲吵架, 并非我不孝顺。 就是因为拒绝愚孝, 维护我父母的利益, 才跟他吵架。
我孝顺的举动, 反倒被说成 “ 不孝顺”。 批评我的人, 一大部分就是既得利益者。 但是, 我父亲过去多年为了所谓的“孝顺”,已经牺牲了我家很多的利益。 我为什么要让这样的陋习继续, 甘愿为别人的幸福买单?
如果长辈的要求是不合理, 而且会严重地损害到本身的利益, 那孝顺只是 “愚孝” 而已。 愚孝久了, 不知道自己在财务上损失多少, 也不敢和家人讨回, 怎么会变有钱呢?
这几年我学习了理财和投资, 太清楚长期理财和投资带来的复利效应。如果我父亲很早就意识到这些, 不因为过去的愚孝而奉献了大量财富,现在的退休生活会过得更好更幸福。
6. 怪环境
从我有认知以来, 长辈聚在一起的话题, 除了家常之外就是政治。 生在五六十年代的他们, 认为自己的一生被马来西亚的种族政治害惨了。 骂最多的, 就是本地大学的固打制。 他们认为固打制害他们失去读大学的机会, 从而失去改变人生的机会。
骂政府, 骂马来人, 骂回教, 骂了一辈子。 到现在, 个个都已经退休了, 还在骂。
而我家的长辈忘了一个事实: 贫穷的命运, 其实是家庭造成的, 而不是政治。 如果阿公本来就很有钱, 不管政治再如何不公平, 儿女还是可以获得很多资源的, 包括读大学。
我步入社会, 开始建立自己的小小事业后, 认识了来自各阶层的人。 其实, 很多华人的背景和我家一样穷,但他们的人生轨迹却走得比我们好。 虽然贫穷不能读大学, 他们很早就立定目标, 努力做生意赚钱。 生意由小开始, 坚持了很多以后, 累积了不少财富。 有的人,甚至学会了精明投资, 有效率地增长财富。
面对不公平的固打制, 有些学习很好的人,选择用积极的态度应对。 既然华人可以读本地大学的机率那么低, 那就更要努力地读书, 争取到少数的位子, 甚至还申请到奖学金。 这些早期可以读大学的人, 过后取得了时代红利, 在马来西亚经济发展迅速的90年代, 通过好工作收获了高收入。
这些人选择用正面行动对抗社会的不公,有的做生意, 有的努力读书, 到最后财务状况都比我家长辈的好。
他们不浪费人生在埋怨环境, 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在正确的地方,把自己变得更好更坚强。
7. 集体大过个人
传统的华人家庭文化, 重视集体利益, 多过个人。 每年的几个特别节日 , 长辈规定每一个人都必须出席。 他们认为, 有关家庭的事, 每一个人有责任为共同的目标牺牲和付出。
这种集体观念, 甚至延申到个人的各种人生选择。 从我们小时候读什么学校, 中学读什么科系, 大学读什么科系, 到成人后做什么职业, 长辈希望大家基本上服从他们一致认同的轨迹, 那样才能确保每个人的成功。
所以, 小学读华小 (比较严格?), 中学读理科(读大学的选择多?), 大学读热门科系 (比较好找工作?), 工作要找大公司(薪水高?), 这条路线在我家被规划成 “成功的道路”。 如果偏离了这条道路, 会被认为拖累了全家的进步,被长辈们公开地打压并批判。
我到了高中就知道这条路不适合我。 放弃了理科后, 我在大学追求自己喜欢的文科, 毕业后一直以自由工作者身份经营自己的小小事业。
想当然而知, 自从偏离了 “成功的道路” 后, 我多年来受了不少来自亲戚的冷言冷语, 父母也被他们批评说“家庭教育有问题”。 为了逃避这些难听的话, 我一成年来就减少出席家庭聚会, 父母也被长辈们看成 “无法控制自己子女” 的失败例子。
虽然, 我走出了自己的路后, 并没有大富大贵。 但实际上, 也不比大部分的同辈过得差,反而在财务上自由得多。 我根据自己的想法开拓我的收入, 并通过学习投资, 这几年在累积退休金的路上越走越快。 并不是长辈在背后议论的 “走歪路”。
反观有几个“走正确道路” 的同辈, 从大学毕业后, 在打工的路上过得庸庸碌碌, 甚至有一个留学美国的硕士在啃老。
集体大过个人的文化, 虽然在表面看起来, 可以保证每个人都做到一定的成绩, 其实强制性地压抑了个人的独立性思考和自由发展。
小孩从小被设定成特定的 “某种人”, 他们反倒不知道自己长大后想要成为怎样的人了。 成人后, 面对社会和人生的各种变化, 被迫偏离了 “成功的道路”, 缺乏独立思考的人不知该如何做出改变。
这样的人, 怎么有可能在高竞争的社会里, 脱颖而出变成有钱人?
8.追求安全
好几年前, 我猛地发现自己的财务发展被几个认知限制住了。 其中, “不欠债” 和 “股票是赌博” 两样为最大项。
因为怕欠债, 只要自己手里有现金, 就马上把贷款还完。 不能借钱做生意, 怕生意失败后要还欠债。
投资股票简直是种罪恶, 分分钟会让资产化为泡沫, 和赌博没有两样。 可以避越远越好。
为什么我以前会那样想? 因为被父亲和长辈影响。
然而, 他们的这种思维, 也很大地影响了他们的人生。 一有现金就还贷款, 导致缺乏现金流来进行更好的投资。坚持不负债做生意, 导致自己的事业局限在小范围。 不投资股票也不投资任何房地产, 把现金收在最安全的定期里, 财富无法获得最大程度的增长。
他们理财的思维基础建立在 “安全上”: 把赚到的钱安稳地放在银行里, 到了退休年纪够用就好。 有的人退休金不够用, 就养儿防老, 怎样也比做生意和投资股票安全。
这种“安全” 的做法, 其实风险才是最大的。 金钱放在银行里无法获得成长, 经历了常年的通货膨胀和经济改变, 越来越贬值。 生活费逐年增加, 财富却没有成长, 退休后反而变得越来越穷。
养儿防老的人, 把财务压力转嫁到儿女身上, 造成儿女更难累积财富。
虽然我醒悟的时间点有些晚了, 但自己很庆幸地在醒悟后开始积极地利用现金流投资股票,增加资产及产生更多的现金。 贷款准时还就好了, 没有必要把钱都丢进去一下子还完。
我用这样的方式, 在过去的三年获得比自己想象更多的回酬, 也在经济不好的环境里,减少了从本业增加收入的压力。
可惜的是, 我的上一代已经错过了属于他们的黄金时刻。
以上总结了我过去几年痛苦的自省, 及与原生家庭的价值观切割的心理路程。 花了几年时间的探索和思考, 原来结论用几千字就可以写出来, 我的前半生到底是在干嘛的呢? 只能安慰自己, 晚醒悟怎样都好过终身活在过去里吧。
督促kiki的财务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