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无意浏览到一个新闻, 某男月入马币过万, 但在还完信用卡债和车贷后, 只剩下23块。 我非常好奇:一个月只有23块, 那他整个月的衣食住行怎么办? 如果有父母和小孩, 他不用管家人的生活吗? 一个月几千块的卡债, 到底是怎样累积的?
如果一个月的生活费只有23块, 除非他的家境不错, 家人可以资助他,我猜他大部分的生活开销应该是刷卡用未来钱掂。 如果还卡债的数目只是还一部分 , 加上每个月刷卡欠下的钱, 长期累积下卡债的实际数字应该比公开的数字高很多。这个人月入过万, 在马来西亚属于高收入的20%, 但是实际上却过得穷怕怕。
别成为高收入的负债者
高收入伴随而来的, 应该是相对比较高质量的生活和高存款。 这个人由于理财观念不当, 开销远远大过自己的消费能力, 导致自己变成一个高收入的负债者。
如果负债大过资产, 就是负资产。
比如说, 我的现金, 投资和资产(车, 房子等)全部加起来有30万, 但是我欠银行60万(卡债, 车贷, 房贷等)。资不抵债, 我算是负资产了。 负资产的人, 如果幸运每个月还有收入, 就像新闻的男主角一样, 收入大部分都可以拿来还债。 没有收入来还债, 就会面临破产的危机, 银行追债上门。
负债大, 收入高才有能力负担。 负债大, 收入却不高,是把自己拉入欠债的无底洞。
负资产的人, 赚来的钱都拿去还债了, 当然就没有什么可能存钱来投资了。尤其是欠卡债的人, 每个月的信用卡利息至少7%。 加上每个月的利上加利,长久下来欠银行的总额搞不好还远远多过当初刷卡的消费金额。
比如说, 一年前我想去欧洲旅行, 可是不够现金, 就用刷卡来购买马币5千的飞机票。 从欧洲回来后, 由于旅行中花太多钱, 而且每个月扣除各种消费后剩下的钱不多, 只能还最低数额马币200。 每个月7%的利息累积一共是马币420.22, 总利息率最后是8.4%。结果,我要用28个月才可以换得完这个5千的债务。
没有足够现金却想要享受昂贵的旅行, 而且每个月只能还最低数额的话, 一次短暂的享受就给我带来长达两年半的债务。
然而, 这只是买一张飞机票的后果。 还债的两年半内, 如果我想要继续享受生活, 一年飞去欧洲至少一次, 每次都是刷卡买机票, 每个月却只还最低数额, 这个信用卡债应该永远还不完了。
还完了上一个消费债下一个又来, 没完没了的债务累积, 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为了享受生活而超额消费, 没有现金就用信用卡, 往往就是一瞬间的念头。 自己抱着得过且过的侥幸心态—-觉得就刷那么一次, 反正可以慢慢还债, 享受一次应该没有问题。 现实中, 侥幸的心态不可能只发生一次, 人在享受过一次的快乐后还会想重复快乐。 刷卡一次后就会有第二次, 第三次和更多次。
吃饭用刷卡, 喝咖啡用刷卡, 买衣服鞋子用刷卡, 买家电用刷卡,旅行用刷卡… 信用卡带给我们的是便利, 却也让部分理财意识薄弱的人以为—-没有钱不用紧, 我一样可以用信用卡来过我想要的日子。
有这样的想法, 是麻醉自己合理化地花未来钱, 而且自大地认为自己应该一直有能力赚钱还债。
即使再年轻, 工作能力再高, 一个人的工作生涯未必是一帆风顺。 公司有可能突然遇到危机裁员, 世界发生灾难 (比如新冠疫情)大部分人的收入被迫减少, 自己突然发生意外或生病不能工作。 人是很脆弱的, 只要发生任何天灾人祸, 都会有可能失去一部分或全部的收入。
一个人如果平时没有存款和投资的习惯, 甚至欠卡债负资产, 当收入流失就会马上面临生存危机。
风调雨顺时, 每个人都可以过好日子; 危机来时, 就看谁的现金多, 资产多。
然而, 累积现金和资产的第一步, 就是提高收入和存款。 高收入高存款率, 现金就会多, 也有能力购置资产; 低收入高存款率, 也可以在时间的累计下, 存出不错的数额, 甚至也有能力买资产。
不管高收入或低收入都有用的理财观念
这段新闻里的男主角, 虽拥有高收入, 由于刷卡过度, 导致零存款甚至负资产。表面上, 他的问题是卡债, 实际上是他的消费习惯。 他需要解决的问题, 不是还卡债, 而是改变他的理财观念:
1.戒掉所有超过自己能力的消费行为, 例如买名牌货, 吃高级餐馆, 出国旅行。
2.彻底去掉以为信用卡是合理供应未来钱的资源的错误观念, 这个是麻痹自己刷卡骗自己的想法。
3.预估好自己每个月应该存下多少钱, 存钱后剩下的才是拿来消费的额度。
4.不要以为自己一辈子都会赚高薪的运气, 以为赚高薪就是有钱人可以大肆随意花钱。存下的钱和购置的资产, 才决定一个人到底有没有钱, 可不可以跟随自己的意愿消费。
只有彻底地改掉以消费为先的心态, 才会认清自己真正的消费能力, 从而养成健康的消费习惯。 有了健康的消费习惯, 财务状况自然而然也会健康, 过上无债务的生活。
定时督促Kiki的财务自由进度: